带上俩娃去旅行
一诺:今天文章作者是多年前我在UCLA的朋友,文末我啰嗦了几句。
我和老公是中学同学,18岁早恋,23岁早婚,26岁半早育,两年后再次意外,现在闺女10岁,儿子8岁。
老公是做海运的,USC硕士毕业后轻而易举的在新加坡找到了工作,而我虽然踏近了美国名校分子生物专业博士课程的大门,但是因为越来越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眼望不到尽头,读了两年半之后转拿了硕士,也随着老公定居在了这个热带小岛上,至今做了12年光荣的岛民。
从我家大娃6个月起,老公的25天年假,加上11天公共假期,我们一家子除了回北京探亲外,几乎所有的假日都奔波在旅途上,至今也大大小小,深度浅度的游历了小三十个国家和地区。今年6月,借着老公在公司日内瓦总部培训两周的机会,又好不容易赶上俩娃的学校假期,我们很“奢侈”的在欧洲晃悠了一个月。返新的航班上,为了打发漫长的飞行时间,记录一下带俩娃旅游的点点滴滴,与有娃的同学共勉,没娃的同学可以坚定一下不要娃的理念,一举两得哈。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每次旅游都带着娃,累不累啊,麻烦不麻烦啊?回答是:“当然很累,很麻烦啦!!”多带一两个箱子的衣服,推车,奶瓶,消毒器具,等等、等等…对爸妈来说都着实算不上什么,主要是精神上累啊。娃小的时候,最怕娃在飞机上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引来的没有同情,只有无奈和白眼无数。所以我们那时除了回北京以外,只去航程两小时左右的东南亚各岛。
娃大些之后,吃喝拉撒倒是可以自理了,但也因为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语言能力,可以很好的表达不满情绪,绝不是只要跟着爸妈去哪儿都无所谓了,所以爸妈经常要为了说服俩娃去某个地方而斗智斗勇。
在外旅行,经常需要开车两三个小时(通常一天三个小时是极限),可以想象,这对小孩儿来说是多么无聊的事情。而作为家长,神经要相当大条才能忍受一路的废话,并不可笑的笑话,时有发生的俩娃之间的争吵和偶有发生的撕打(一个娃的同学们可忽略此点)。还要做好准备随时随地停车找厕所…所以我们尽量在吃完午饭后开长途,希望借着吃饱了犯困的劲儿,把俩娃撂倒片刻,享受一段稍纵即逝的宁静美好的时光~妈妈们的购物计划也暂时放弃吧,想想在人潮拥挤的商场中,能看好俩娃不走丢就不错了,哪还有什么兴致挑挑捡捡。我们这次在欧洲一个月,妈妈三过工厂店而不入,没有买一件大牌,如入宝山而空手归(不过爸爸对此倒毫无异议)。
行程安排上也只能自由行,基本上要按照旅行团标准的1/3制定,因为从起床到三餐都是慢半拍的节奏。在景点的选择上也非常有限制,比如教堂,昏暗的灯光加上血淋淋的耶稣受难像,对于小孩儿来说,通常是阴森恐怖的,再加上教堂里通常要求绝对安静,严禁追跑打闹,和美术馆一样,都是不适合长时间带娃参观的地方,也避免家长自己落入万人侧目的尴尬局面。到目前为止,我家俩娃唯一能接受的教堂就是巴塞罗纳的圣家堂,因为其宽敞明亮。而唯一可以从头到尾看完的美术馆就是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因为第一馆不大,第二,专门给小朋友设计的语音导览是根据梵高的生平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很是有心。另外,小朋友们都喜欢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可以在行程中安排一二。顺便推荐一下绝对属于冷门的澳门科技馆,相当的有意思,(像我们带着小孩,虽然不能出入赌场,也是可以感受澳门的)
另外,带娃出游时有状况发生,像在餐厅里打翻杯子盘子,食物饮料撒一地一身是最基本的,已然见怪不怪了。只要确保孩子没被玻璃割伤,热饮烫到就好了。我们现在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已去向服务员说对不起,并要纸巾、墩布等尽量把自己破坏的东西收拾干净。这也能让孩子学会承担错误,并解决问题。
还有一些“大”的意外,我们也经历过一些。比如,老大在北海道滑雪时胫骨骨折,从头到尾地体验了一把高山救援,好在日本的这套系统很完善,而且还是免费的。但是老大不得不在轮椅上架着腿完成了后续行程,并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拄着双拐,一蹦一跳的在学校里游荡。我们还在阿拉斯加有过一次“食物中毒”,妈妈上吐,老大下泻,爸爸发烧,只有家里貌似最弱不禁风的老二倒是啥事没有。于是我们一家顶着午夜的太阳,去了大概是纬度最高的急诊室接受治疗,又顶着凌晨仍然高高在上的太阳和月亮回到酒店躺了一天。这些事情在事发当时可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宝贵的记忆,孩子们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见过的意外多了,自然以后处理起事情来也更有信心一些。
既然带娃旅游如此麻烦,为啥我们还要坚持每次都带着他们呢? 我和老张都觉得,带娃旅游绝对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自从有娃之后就本着“既生之,则养之;既来之,则安之”的原则一直自己带着,不想打扰家长们的生活,扔给谁也不合适。但是我们也不希望俩娃的到来彻底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有很多时候的决定是妥协与折中的结果。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是我和老张共同的爱好,但我们又不想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才开始这个计划,毕竟生命活的是一个过程,不应该将所有的梦想都推迟20年,只是为了孩子。所以,基本上是我们拖着俩娃东奔西跑,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麻烦与否。
而对于俩娃来说,他们在每一次旅行之后的变化也是显著的,这些变化可以算是满足了爸妈好奇心之后的副产品吧。我自认为在中国妈妈里,不算带娃特别细致的类型。从怀到生,除了请过两个月月嫂之外,完全是凭着基本医学知识,摸着石头过河。“第一个照书养,第二个照猪养。”所以俩娃的自理能力是很早就培养起来了,三岁左右开始自己吃饭,五岁开始自己洗澡,这些在旅行途中更进一步得到了锻炼。自己收拾衣物,帮忙提箱子,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为了提高俩娃收拾箱子的技能,还特意发明了一个小游戏,就是在Check Out之前,会在酒店房间一些经常容易遗落东西的地方成心留一些东西,让俩娃来找,比如插在插座上的充电器,放在床头柜上的书,厕所浴室里的洗面奶,压在被子下面的内衣,等等…俩娃对这个“猎宝”游戏相当有兴趣,而现在,我们也越来越找不到俩人注意不到的角落了,想必训练也该结束了。
还有,出门在外,有时需要赶路,饥一顿,饱一顿是很经常的。有时赶上可口的饭菜,有时不那么好吃,有时需要连续吃西餐。旅游时天气也有时拿捏不准,衣服穿得多了少了,热着了冻着了都很正常。所以我自认为俩娃经过几翻洗礼之后,是愈加皮实了。几乎没有什么水土不服,到哪儿都“胃口倍儿好,吃嘛儿嘛儿香”。
另外,关于开阔眼界的问题,我们是这样想的。带小孩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绝不是为他们向老师同学们炫耀增加资本。小小年纪,即使去过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也不会理解它为什么这么伟大。我们倒是会多鼓励俩娃用客观真实的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接触不同地方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理念,信仰,等等,多和当地人去交流…在媒体曲面覆盖的今天,不同地域的人难免会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国式的,美国式的,新加坡式的…我们只是希望俩娃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收集更多的第一手的信息,用自己的大脑多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陷入“狭隘”的境地。比如洋人也不总是那么富裕和高大上的,低素质的甚至骗子也遍地都是。日本人也不是那么猥琐和仇视中国人的,老大在腿骨折了之后,有好几个滑雪教练、民宿主人听到消息后自愿到医院来充当翻译,唯恐因语言障碍耽误了治疗,相当令人感动。还有比如基督教也不是从来都是“正统”的宗教,穆斯林也曾经有着相当灿烂的文明和科技,而它也绝不是“恐怖分子”的同义词。
再有,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到要“入乡随俗”,“随机应变”,有些事情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比如在瑞士和日本,过人行道是一定要等“小绿人”的,而在意大利和祖国,是要见机行事的。等等,等等…看到不同之后,才能理解不同。
我们一直教育孩子,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尊重,包容别人的不同是人应有的基本的素质。就像你不可以对那些和你长得不一样的人,生活习惯不一样的人指指点点,这是基本礼貌。你可以不信教,但一定要尊重那些有信仰的人;你不会去街头流浪,但一定要同情那些乞丐(骗子除外)。新加坡太小了,是一个水清而无鱼的地方,孩子们需要看到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人和事物,才不会觉得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应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我相信,我们今后还会带着孩子一路走下去,共同成长。
图片: 俩娃,来自Jojo
后记(一诺): 非常欣赏Jojo今天文章里的观点。 特别是两个:
I. 孩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为了孩子,推迟二十年实现梦想“ 。这和我们的生活哲学也不谋而合 - 在家庭方面,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家庭成员”快乐总和“的最大化,所以不应该是一种谁为了谁“互相牺牲”的关系。因为这种”牺牲“看上去高尚,实际上是一种压抑,而且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很多怨气。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没有”妥协“ - 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新的平衡, 就像Jojo提到的慢三倍的旅游方式。
2. 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 让孩子玩儿找东西的游戏,让孩子自己找服务员打扫干净,多有智慧的好主意。我原来在一次读者会上和大家分享过我对养孩子的歪理邪说。我觉得当家长有三个层次,最低一个层次是你是大人Ta是孩子,家长动不动讲道理,发脾气,居高临下“教育人”。高一个层次是你俩都是孩子,平等,当朋友,和孩子玩儿到一起。 在这之上还有一个层次, 是Ta是大人你是孩子,学会“装傻” “装嫩”和“示弱”,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最近快5岁半的大儿子迷恐龙,知道身躯硕大的剑龙脑子只有核桃那么大。那天我忘了那件事上又“犯傻”了,他很严肃地对我说, ”妈妈,你怎么总记不住,难道你的脑子只有核桃这么大么?”。 我窃笑, 觉得自己挺成功的, 呵呵。
另外隆重推荐《游戏力》这本书,英文叫Playful Parenting,是如何做好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参考书。 :)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 经》已经开始预售了,查看详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此: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鼓励一下作者吧。